近年来,在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,安全性更高的国债再度成为普通投资者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然而,财政部与税务总局2025年第4号公告一出,明确自2025年8月8日起,新发行的国债、地方政府债券、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将恢复征收增值税,无疑给火热的国债市场带来一丝震动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2025年8月10日即将发行的最新一批凭证式储蓄国债,其利息收入可能面临征税。
那么,在保本打理财产的产品选择日益丰富的当下,如果手握50万本金,在2025年8月选择储蓄国债还是银行大额存单,哪一种方式更能胜出一筹呢?本文将深入剖析两者的优劣,并结合税收新规,为您的理财决策提供参考。
为满足不同储户的投资偏好,2025年第三季度的国债发行依然采取电子式与凭证式交替登场的策略。7月刚发行完按年付息的电子式国债,8月便紧锣密鼓地推出凭证式国债,9月预计还将迎来新一轮电子式国债的发行。
特别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,2025年8月发行的这批凭证式国债,其3年期和5年期两个品种均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,省去了每年结息的繁琐,对于不愿操心的中老年储户而言,无疑是一大利好。不过,与可在银行APP上便捷操作的电子式国债不同,凭证式国债必须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柜台购买。根据往年经验,热门期限的国债往往在开售后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,因此建议有购买意愿的投资者尽早前往银行网点排队。
虽然2025年8月凭证式国债的最终利率尚未确定,但预计将延续7月电子式国债的水平,即3年期1.63%,5年期1.7%,这一利率水平已高于同期国有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。
然而,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给国债投资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。根据相关规定,2025年8月8日及之后新发行的国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2025年8月10日发行的凭证式储蓄国债属于应税范围。不过,国家税务总局官网近日发布的一则政策指引显示,自然人购买国债、地方政府债券等,每月额度不超过10万元(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,则季度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),可享受免征利息收入增值税的优惠政策。该优惠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27年12月31日,未来政策是否延续有待观察。
在税收新规的影响下,50万本金购买国债和大额存单的收益差距将如何体现呢?
假设购买2025年8月发行的3年期凭证式国债,按1.63%的利率计算,到期利息为50万×1.63%×3=24450元;而若选择工商银行同期限的大额存单,按1.55%的利率计算,到期利息仅为23250元,两者利息相差1200元。
5年期的对比则更具看点。国债1.7%的利率能带来42500元的利息收入,而目前四大银行几乎难觅5年期大额存单。即使有,其利率也难以超过1.7%。例如,某城商银行的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为1.75%,看似略高于国债,但国债的安全性是银行存款不能够比拟的。毕竟,国债是国家信用背书的“金边债券”,在《存款保险条例》仅提供50万元保障的背景下,百万级资金投资国债无疑更加安心。
除了收益和安全性,流动性也是投资的人要重点关注的因素。大额存单提前支取通常只能按活期计息(目前约为0.05%)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如果50万元存入大额存单一年半后取出,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息收入。而国债持有半年以上就可以靠档计息,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。当然,大额存单也有其优势所在。部分可转让的大额存单产品能通过银行APP转卖,适合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接受一定的折价。
综合来看,国债在安全性、收益性和流动性方面表现均衡,而大额存单则可能在收益率上略胜一筹。如果您更加看重资金的安全性,同时希望获得稳定的收益,那么国债无疑是您的理想之选。如果您对收益率有更高的追求,同时能承担一定的风险,那就能考虑中小银行的大额存单产品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虽然国债的利率并不算高,但其在保本打理财产的产品中已属佼佼者。在当前股市震荡、打理财产的产品频频“破净”的市场环境下,1.63%或1.7%的确定性收益显得很珍贵。
不过,在抢购国债之前,您还需要仔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:一是凭证式国债一旦购买,提前支取必须前往银行柜台办理,不如电子式国债支持线上操作便捷;二是国债额度有限,2025年8月这期国债的总发行额可能仅为500亿元,分摊到40家承销银行,每个网点的额度更是捉襟见肘。因此,建议您提前准备好身份证、银行卡等必备材料,尽早前往目标银行网点排队,方能抢占先机。